九月份进入秋季,天气由热转凉,冷热交替、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时值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学,要注意预防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发生。
1.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暴发。一般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预防措施主要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物,尤其注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水产品;发现腹泻病人要及时就医。
2.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预防食源性疾病,一是要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腐败变质、未烧熟煮透食品和被污染的熟食制品;二是规范食品的加工操作,生、熟食物要分开;三是要做好餐具的清洁消毒工作;四是餐饮业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肠道病毒70型或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引起的,本病潜伏期短,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症状,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最常见的是,手接触眼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毛巾、水等接触眼部间接传播。预防措施有:一是发现患者及时隔离,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患病时不应外出;二是注意手的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要用手揉眼睛;三是游泳池、幼托机构等公共场所要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除注意预防上述疾病外,各类幼托机构、学校在秋季开学前应做好饮水器具、食堂餐具清洁、消毒及环境整治,落实饮水、饮食卫生,防止儿童、学生开学(园)后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的发生。
(来源:区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