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是提高监管效能的有效手段,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更是适应新时期职业卫生监督执法的迫切需要。
在日前召开的嘉定区职业卫生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工作总结会上,嘉定区卫生健康委监督所总结了在华亭镇试点职业卫生分级分类监管工作的经验成效,为进一步推进辖区职业卫生监管指明了路径与方向。
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是针对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严峻的现状,为实现差异化监管提供的技术手段。(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是指用人单位根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和职业卫生管理状况分级结果综合评估得出其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类别,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其中甲类风险最低,丙类最高。卫生监督部门以风险类别为基础开展差异化监督执法工作:对丙类用人单位实行严格监管并加强日常指导;对乙类用人单位按一定比例频次开展监督抽查;对甲类用人单位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根据实际情况可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职业卫生分类监管办法有效落地的重要基础是用人单位能准确按要求进行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如实上报评估结果并对发现问题积极整改,但在实施中,卫生监督员发现用人单位因专业能力不足以及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等原因,往往“不会报”“不敢报”“不愿改”,导致分类结果不准确,为监督执法带来阻碍。为此,今年以来,嘉定区卫生健康委监督所率先在华亭镇开展试点,发挥职业卫生专职协管队伍力量,通过协管队伍“助教式”帮扶,将职业卫生分级分类监管办法落实到位,促进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效率提升。
区卫生健康委监督所副所长周贵珍介绍,本次试点,区卫生健康委监督所联合地方政府力量,对华亭镇117家用人单位,采用“点对点”的形式进行全覆盖帮扶指导,组织职业健康助理员进企业,对用人单位填报信息进行复核,确保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指导,督促企业整改,让风险评估真正发挥作用。
试点前,117家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等级中,甲类、乙类、丙类的用人单位占比分别为6.84%、84.62%、8.55%;经协管队伍现场复核和指导、分类监督检查后,立案处罚率低于区内其他街镇同期,甲类、乙类占比分别为83.93%、16.07%,已无风险类别最高的丙类。试点后,不仅降低了大部分企业的风险等级,评估分类结果也更加精准,为精准化监督执法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以前不是不想做,只是对着评估自查表无从下手,现在既有培训又有现场指导,我们知道怎么自查、怎么整改了。”试点工作获得当地企业的好评,用人单位送来锦旗。
据悉,本次试点工作已成功申报2023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政策研究课题、嘉定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05)建设项目,探索形成的职业卫生立体监管模式还入围本年度嘉定区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下一步,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将继续巩固现有成果,在嘉定工业区、安亭镇、马陆镇、外冈镇等开展第二批职业卫生分级分类试点,依托协管队伍力量,准确掌握辖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类别,为全区职业卫生分级分类监管探索具有嘉定特色的新路径,切实提升监督执法效能,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来源:嘉定区卫生健康委监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