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者风采 >> 正文

难忘家乡味道

发布时间:2015年9月14日

来拉西迪亚一年,已是慢慢适应了这里火辣辣的太阳、干燥的气候、忙碌的工作,但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

闲暇时,队员们通过越洋电话、网络视频等,可与远隔万里的家人“见面”“聊天”,但或是饮食习惯的不同和条件的艰苦,那份家乡的味道不知不觉中会透在味蕾上,引得队员们不由自主地想念起家乡来。闲聊时,话题也常常绕不开红烧猪脚、酱鸭、糖醋小排等令人垂涎欲滴的“上海味道”。唯一能够体会到家乡味道的酱菜也越来越少,几近成稀缺物资。而最新的消息是:今年国内食品不再采购,要靠当地解决。

所谓“饿极思变”,于是我就想着自己动手做。回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做酱黄瓜的情景。每逢上海黄梅天之前,就提前泡发好蚕豆制霉, 等出梅后,火辣辣的太阳下,把黄瓜放入酱缸中腌制几天,就成了美味的酱黄瓜,就着热腾腾的大米粥,让人胃口大开,摩洛哥地处沙漠地带,日日艳阳高照,可是这里的黄瓜“体态”、口味与国内的有着天壤之别,不适合做酱黄瓜。我很快把目光瞥向了西瓜。

夏季是摩洛哥西瓜丰收的时节,大西瓜重达十几公斤,西瓜皮很是厚实。“能不能用西瓜皮做酱瓜?”我突发奇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拉西迪亚的气候很干燥,是没办法发酱块的,就好像有了面粉没有酵母一样叫人为难,就在“酱瓜计划”差点泡汤时,一旁的队友给了我一个信息:仓库里还有一瓶过期了两年的淘大黄豆酱!“这不就是发酵的好材料吗”,我顿时兴奋了起来。在找到了黄豆酱后,就着手处理起西瓜皮来。先是刨去西瓜皮的外皮,再切成小块,用盐腌制一晚去掉多余的水分。第二天,再把瓜皮悉数抛入珍贵的黄豆酱中。尽管翠绿的瓜皮还在酱汁中浸泡,但散发出的香味已是勾出了我们肚子里的一条条馋虫。什么黄豆酱过期了两年,那都不是问题。

每天出诊前,我们都轮流把“酱缸”抱出去“孵太阳”,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等着舌尖上的西瓜皮早日出缸。一个星期过去了,西瓜皮已经变成了酱油色,咬上去脆脆的,凭借儿时记忆中的“经验”,我小心翼翼地把瓜皮捞起沥干酱汁,装瓶,加糖,等糖都化成糖水,那西瓜皮的味道,怎么形容呢?咸中带甜?脆嫩多汁?还是队友们的评价更形象,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上海的味道!一连好几天,我们饭桌上都是呱嗒呱嗒嚼西瓜皮的声音,让我倍感自豪!

用西瓜皮做酱瓜只是我们援外生活中的一个点,也是我们排解思乡之情、改善生活的一种方式,真实的援外医疗工作艰苦而寂寞,但我想,只要我们怀着一份快乐的心情,一定能让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两年的援摩任务,这也将成为我们人生最珍贵的记忆!

(区中医医院援摩洛哥队员杨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