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者风采 >> 正文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1日

 “喂,您好!请问是十八病区吗?我是21床张**的家属。老先生出院后恢复得很好,我是特地来感谢你们的。”一听到“张**”的名字,大家的思绪又被拉回了半个多月前的那个下午……

“21床呼吸困难,氧饱和度50%,马上抢救!”

一接到护士发出的急救信号,当班医生健步如飞赶至患者床旁,与此同时,护士已将抢救器械、抢救药物等准备就绪。

在考虑多种病因可能后,医生立即给予患者地塞米松静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双路给氧,但患者氧饱和度仍勉强维持在65%左右。病情如此危重,然而患者家属却始终不同意医生提出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建议,这可怎么办?

16:18分,患者氧饱和度再次急剧下降至34%,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病人危在旦夕家属却放弃积极救治。我们本可以凭一张“放弃治疗签字单”全身而退,但我们并没有坐以待毙,我们时刻铭记着自己的使命与职责,更没有忘记“生命”的庄严与神圣。全体医护人员只有一种意念,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抢救病人!“加大氧气流量,调整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在与死亡抗争的战场上,医生、护士与患者并肩作战。

16:20分,患者氧饱和度渐渐上升至69%,大家目不转睛,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又过了5分钟,患者氧饱和度上升至85%,辅助检查结果也排除了患者心梗、血容量不足的可能,医生考虑为急性肺水肿,继续加大剂量使用激素和利尿剂。不久之后,患者氧饱和度渐渐恢复正常。看到病人逐渐好转,一种难以言表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逃过了生死劫,在后续的治疗中,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然而,我们并未止步于此。在得知患者3年前因脑梗遗留下了右侧肢体肌力减退而不得不长期卧床后,我们专门为他设计了一套由简单到复杂的康复训练项目,包括呼吸操、全身肢体功能锻炼、弹力带康复操等,并手把手教会家属如何操作。为了让患者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我们不断安慰他、鼓励他,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给予他最大的帮助,直至出院后,依然牵挂着他的安康。

我想,临床上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个收获,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某一个角色,而是得益于医护、患者、家属的协作与配合,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亲爱的病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区中心医院 “5+3”规范化培训学员  陆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