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年伊始,当人们欢聚一堂互贺新禧,争相传递着喜悦的时候,节日的热闹和愉悦气氛在安亭医院急诊科护士们的眼中却显得有些遥远。在这里上班的医护人员们,她们的新年是这样度过的……
继续坚守的70后
新年第一天,急诊大厅里依然人头攒动,一派忙碌的景象。70后的护士汪妍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在节日的时候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了,她的脑海里早已没有了“节假日”这个概念。整整一天,她给患者测体温,分诊登记,健康宣教,密切观察候诊患者,接120救护车,步履匆忙而稳健。在与时间的较量中冲锋,完成挽救生命的使命,几乎没能有一刻空闲,但交班时大家依然能够看到她那熟悉爽朗的笑容。别小看这预检班的活,既费脑又费力,又要协调急诊大厅里大大小小的事:环境卫生、联系病房、呼叫会诊、接待投诉……汪妍从年头忙到年尾,时刻都在为患者服务,却无暇顾及复习迎考的儿子。孩子几次身体不适,作为“中流砥柱”的她毅然选择了坚守岗位,没能以妈妈的身份陪在孩子身边。她说:孩子长大了,没事。我们这里的护士妹妹比我孩子大不了多少,她们能吃苦,我的孩子更应该学会吃苦。我是这里的汪大姐,应该留下来和她们一起并肩作战。
快乐奔波的80后
8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拥有浓重的性格特色和时代特征。她们现在是医院急诊的“中坚力量”,在医院也承担着多重角色。其实她们对于节假日都有很多自己的安排,比如:赶着回老家看看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们,平日里能探望他们的机会实在太少;赶着回婆家、娘家和父母小聚一下,哪怕就是翻五档班,夜出的那几个小时的白天,也愿意在路上奔波着;赶着回家抱抱孩子,孩子发着高烧流着鼻涕打着点滴已经2天没见了,赶着回家吃顿好的,慰劳慰劳身心俱疲的自己……可是这都只能是些念想罢了,“残酷”的现实让她们不得不改变了计划。护师高婷想赶着节假日带老奶奶看场马戏,最终因科室人手紧张沦落为一张“空头支票”;身为妈妈的孟颖,夜出还要带孩子,身心疲惫的她稍稍打了个盹,孩子娇嫩的小手就被烫了个大水泡,她给了孩子“带你出去玩”的承诺,到目前为止也没实现。孩子们也早已适应了母亲急诊工作的特殊性,陆艳红、孙婷、张利、顾婷婷、毛海玲的女儿从小就知道妈妈很忙,哪怕一起看一场电影都是奢望。护士李燕娓在两个医院之间奔波,下了班照顾爱人,上班则把重担交给了爸爸。然而她却没有要求多休息,“护士长,我休息了,别的护士要出来加班了,她们身体也不好,都在咳嗽,下了班还输液……”还在哺乳期的妈妈沈翠萍、许肖婷只要接的是单位加班的电话,二话不说立马赶到医院参与工作。ICU护师唐泉英、护士陆雷雷因急诊患者剧增,护士病、产假多人,主动加入“翻班大军”……在护士、女儿、妈妈、妻子这多重角色中时刻转换着,她们奔波并快乐着,从没有半句怨言!
正在成长的90后
科室里90后的小护士们,对于节假日上班也习以为常了。实习生朱玲进临床一月,第一站就是急诊科,问她:“不像同龄人那样可以吃喝玩乐、走亲访友,还要上中班,有什么想法?”小姑娘腼腆一笑,回答的异常干脆:“没事,和这么多人一起很开心,我很喜欢急诊的。”看来,她已经适应了这份职业的特殊。节日里,值班室弥漫着方便面的香味,些许冲淡了冷清的氛围。90后的年轻人常被刻上“自我中心”、“娇生惯养”的烙印,然而,在护士长眼中的90后是这样的:当同龄人都在节假日休息看电影、旅行、谈恋爱的时候,护士张唯默默无闻的埋头苦干,护士王樱总是面带微笑,护士危莞云放弃了蜜月旅行,护士吴佳琳爱心帮助依然延续,爱干净的护士许沁梦帮患者接小便,倒便盆……她们已然学会承担责任,并照顾他人。与同龄人相比,她们少了点稚气,多了点成熟,多了一份担当。
“随便怎么排,没事,需要我什么时候上班随时打电话。”这是护士长在节日排班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头顶燕尾帽就意味着一份责任,来年节日她们依然这样过,医院急诊科就是大家心中的一个大家庭!
(安亭医院 徐玉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