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拉西迪亚省位于摩洛哥王国东南部,占摩洛哥全国面积的8%。撒哈拉大沙漠位于境内,是典型的沙漠型气候,年平均气温最高摄氏45度,最低摄氏5度。
两年前的中秋时节,由区中心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姜全明、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祝义军、妇产科主治医师盛浴澜、骨科主治医师汤红伟;南翔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陈磊、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李强;安亭医院外科主治医师李鹏;区中医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张德玉、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杨栋;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朱莲萍,以及区中心医院厨师罗其龙组成的嘉定援摩医疗队,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沙漠之旅。
队员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创造性地工作,成为拉西迪亚医院的重要技术力量。
两年间,语言的不通、难熬的酷暑,完全不同于国内的舒适生活环境,以及工作环境,加上思乡念亲之苦,这一切并没成为队员们竭诚为摩洛哥人民服务的障碍,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穿着白大褂的中国天使
在拉西迪亚省立医院,落后的设备、陈旧的手术器械、药品不足和检验不齐等,出乎队员们意料。但队员们没有被困难所吓退,因地制宜的开创性工作,不仅完成了许多危重患者救治,并积极开展的多项新技术,填补了拉西迪亚的医疗空白。腹腔镜手术更是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追捧,成为了当地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常规手术。两年里,近200台的腹腔镜手术,没有发生一例并发症,没有一台中转开腹,以其微创、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深入摩方医务人员及病人的心,成为中国医生的标志品牌。
有位贫穷的患者慕名找到姜全明,希望中国医生能治好他的病。但院方表示出了犹豫,为这里的肿瘤患者历来都是转到大城市去手术的。望着患者渴望的眼神,姜全明反复向院方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方案,为患者争取到了手术。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成功后,摩方都称他是“教授”,据说,这是摩洛哥医生的最高荣誉。
每年 7、8月份是摩方医务人员休假期,就在他们度假避暑、休闲旅游时,中国医生则成了医院里主要的工作人员。持续近一个月的值班,让杨栋疲惫不堪。一天傍晚,正在吃晚饭的他接到总院急诊电话:有一儿童咽部异物梗阻。杨栋火速赶到急诊。可医院不能做食道钡餐造影,无法明确异物梗阻,“麻醉下食道镜检查”杨栋迎难而上。在眼科医院麻醉护士Aziz协助下,杨栋利用插管用的支撑喉镜的光源做“替补”,用气管镜替代食管镜,解除了异物哽咽。
作为省立医院,妇产科的各种急诊手术也常常是一台接一台。妇产科医生盛浴澜一天做了 11 台手术,创下了拉西迪亚妇产科单日手术量之最的纪录。妇产科医生陈磊通宵连台手术,最终体力不支而晕倒在手术台边。但她醒后的第一句话还是“快叫中国医生继续手术”,一度成为佳话。
麻醉科医生祝义军,继续担任监护室医生(Reanimateur),这在拉西迪亚历届医疗队中是史无前例的,他既要负责中心监护室的工作,又要负责所有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还要参加部分手术麻醉,成为队中忙人。
高超的技术、不辞辛劳的工作态度,被摩方医护人员和当地百姓称为:穿着白大褂的中国天使。
“虐心”的复明手术
又是一个普通的手术日,在完成5例白内障、1例青光眼手术后,张德玉习惯性地看了看时间:12点50分。可就在他准备下班时,护士匆匆推门进来:有一个患者要你看看。
患者是位约六十岁左右的女性,典型的小睑裂,且前房浅,不规则的小瞳孔极化粘连;12点位结膜局限的滤过泡;光感有……几乎集中了白内障手术的所有难度与风险,且是位独眼,左眼是她唯一复明的希望。张德玉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也明白了摩方医生不愿意手术的原委。
通过翻译,老人说了一大通,意思就是不给手术就只能失明了。想着手术风险,张德玉好想说:抱歉。但看着老人只能无助眨眨的眼,他决定手术。终于,费尽周折的手术成功了。出院时,“大医生”,重见光明的老人喜极而泣。
“我要是不做,她也许就真的永远没有了复明的机会,这样,我的心不安的。”在这场几近“虐心”的复明手术后,张德玉如是说道。
真主派来的天使
凌晨1点多钟,熟睡中的李鹏被急促的铃声叫醒:有严重刀伤病人。
伤者是位30多岁的男性,左侧胸腹交界处外侧有创口,深达腹腔。B超检查内脏无明显血肿,腹腔无明显积液。但根据创伤通道深度及临床表现,李鹏判定肯定有内脏损伤且伴活动性出血。赶来的监护室医生,在会诊术前评估后完全同意李鹏的判断,即刻手术。
伤者被送入手术室时,已显现休克征象。剖腹探查发现,伤者腹腔内出血达2千多毫升,并伴后腹膜血肿,初步判断为脾、肾损伤。
凌晨3点,接到电话的李强,带上医疗队自备的止血明胶海绵和相关器械,赶了过来一起抢救。
无影灯下,自脾膈面至脾门有一5厘米宽的贯通伤伴大量出血。就在切脾过程中,左侧后腹膜的血肿越来越大。李鹏、李强随即快速打开后腹膜探查,发现左肾自左后侧至肾门亦有一5厘米宽的贯通伤伴大量出合血且并有集合系统的损伤,无法修补。由监护室医生与家属沟通后,实施“左肾切除术”。
在李鹏、李强的默契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抢救获得成功。在场的摩方医护人员无不位中国医生的精准术前判断和熟练手术赞叹不已。
术后第二天,伤者就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入到了普通病房。碍于交流,不能用语言表达感激的家属拉着中国医生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心中明白是中国医生给予他们的亲人第二次生命。双手合什道:中国医生是真主派来的天使。
吃饱吃好才能工作
罗其龙是医疗分队的专职厨师,快60岁的他是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队员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厨老罗。
“吃饱吃好,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才能干好工作。”
这是老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做好工作的准则。由于地处偏远的沙漠地区,在拉西迪亚能买到的菜品种极少,且“菜的质量与国内不能相比”。队里每周买一次菜,在当地比较便宜的笼养鸡便成了老罗的主要食材。鸡买回来后便有得让老罗忙乎了。把鸡剁开分类,鸡脖子、鸡肋用来煮菜汤,增加鲜味和营养;鸡胸脯肉做鸡肉丸子;鸡翅根做烤或卤鸡翅;鸡腿红烧或油炸……老罗动足了脑筋。
由于队员们口味各不相同。为了能让他们们多吃一点,老罗总是变着法子把一份菜烧成口味不同的两盘,比如一盘上海风味,另一盘则做成川菜或湘菜,尽管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老罗却乐此不疲。当他看到队员们把所有的饭菜都吃完时,他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遇到节日或有队员生日,老罗还会精心准备一桌菜,给队员们一份小惊喜。
每天天刚蒙蒙亮,老罗就要开始工作,一天到晚厨房、寝室两点一线,围着灶台转,“我只会烧饭烧菜。”每每有人问他枯燥吗,老罗总这样朴实的回答道。
我为爸爸骄傲……
利用寒假,妈妈带我去摩洛哥,看看爸爸工作生活的地方,并且一起过新年。
飞机降落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天空是那么蓝,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当时的我想:条件不差。
可当我们驱车前往拉西迪亚时,沿途的绿色变得越来越少,甚至有点荒芜,到后来就是石头山石头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爸爸单位吃饭都是三菜一汤,据说还是因为我们来了特地加菜了。我突然觉得:爸爸真苦。
第三天,爸爸就带我和妈妈去参观他工作的医院。医院很小,只有一层楼,可爸爸说这是拉西迪亚最大的公立医院,病人也多,就是缺医生。在爸爸工作的科室,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极其热情友好,不停打着招呼。一护士长阿姨上来就抱着我狂亲,害我小心脏“扑通扑通的”,还极力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做客。
我问妈妈:为什么他们这么热情。妈妈告诉我,因为爸爸和叔叔、阿姨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因此当地人对中国医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这时的我才真正了解及感受到爸爸来这里的意义。
这是队员汤红伟的女儿“探班”后回国写给医疗队总部的一封信。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读来却韵味深长。
(委网报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