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海新冠疫情反扑,全区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抗“疫”的最前沿守护“嘉”园,其中有一群“90后”小花的身影。他们发出青春嘹亮的战“疫”宣言:我们的青春不怕疼。
我仿佛吹到了海风 讲述人:嘉定工业区卫生服务中心 许婷婷
92年的许婷婷是一个爱美食、爱旅游的嘉定姑娘,目前是嘉定工业区霍城路卫生服务站点负责人。4月1日起,嘉定工业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52名医务工作者参与核酸筛查,她作为一组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生活起居、任务安排及各方沟通协调。由于筛查时间紧、任务重,她必须保持精神高度紧张,手机24小时通畅,以便第一时间接收通知。
许婷婷清楚地记得,核酸筛查的第一天,她凌晨4点多就开始做准备,联系点位长、分配任务、协调排班、调度大巴,确保所有人准时到达工作点位。筛查期间,她负责处理各类突发状况,饭也没顾得上吃几口,一直到每位队员安全回到住处,才松了口气。躺到床上,她翻出通话记录发现,一天下来竟然打了70多个电话,“我一年都没打过那么多电话。”许婷婷笑称。
前两天气温一度升至30多度,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三层手套和N95口罩,整个人像在蒸桑拿。脸上的压痕,手上的褶皱,这些都不算什么。“最幸福的就是脱下防护服的那刻,仿佛在海边吹到了海风。”许婷婷说。
我不能拖后腿 讲述人:嘉定工业区卫生服务中心 韩啸
98年的韩啸是个腼腆的山西姑娘,去年8月入职嘉定工业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科。科室承担着上门复核采样的艰巨任务,每次任务一出,不论是半夜还是凌晨,她都跟着同事立即出发,开展上门复采。她说,自己虽然是科室里年龄最小的,但绝不能拖后腿。
复采任务点位比较分散,韩啸和同事每完成一个点,就要换掉全套装备,彻底消杀后,再穿上新的防护装备,继续赶往下一个点。“村里的路不好开,门牌号没有规律非常难找,遇到半夜出任务就更麻烦了。”4月12日又是一个不眠夜,韩啸和同事的复采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的凌晨5点多。
期间,韩啸突发急性荨麻疹,想着吃点药再坚持几天,但每次穿上“大白”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后,病情就更加严重,浑身上下长满疹子,又红又痒。被同事偶然发现后,中心领导责令她必须休息,疹子才消退下去。韩啸说:“每个人都是在坚持,我不去,大家就要承担更多,年轻吃点苦不算什么。”
我在隔离点坚守了480多天 讲述人:嘉定工业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慧慧
“我们肯定得坚持……”今年3月上海疫情告急,王慧慧和组员们主动请缨,放弃轮休,持续驻守隔离点。从2020年12月18日算起,她已经在隔离点坚守了480多天。
95年的王慧慧是一名安徽姑娘,在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放射科医师。2020年11月,当时还是准新娘的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集中隔离点工作。在未婚夫和家人的支持下,王慧慧赶在入驻前领了证,婚礼也没办,便收拾行囊奔赴一线,至今已在隔离点待了近一年半。“14+7+7”的隔离点工作模式,让这对新婚燕尔聚少离多。
担任医疗组组长的王慧慧在刚接手隔离点时,一度紧张担忧,她说:“我不怕病毒,就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辜负大家期望。”所以,她每次提前4天去接班,争分夺秒补习业务,一忙起来就忘记喝水、吃饭,嘴唇也干到起皮。
今年4月4日起,她所在的隔离点开始承接单靶阳性病人的隔离观察工作,任务更艰巨了。遇到病人转运,他们往往就得长时间坚守,记得最晚一次转运工作从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6点,1个小时后,他们又要为当天的核酸采样做准备。
王慧慧说:“在隔离点,我最怀念那些与家人、朋友、同事能日日相见的时光,相信很快能等到我们重聚的那天。到时候,我也会很怀念现在的我们,为了抗‘疫’汗流浃背、共渡难关的日子!”
来源:嘉定工业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