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六月,在经历了艰苦的疫情防控工作后,上海终于阴霾散去,天空放晴,烟火归来,生活如常。在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千千万万人守护着,坚定着,只为了迎接共同的希望。【疫线讲述】继续把镜头对准战疫前线的嘉定卫生人,记录不畏挑战迎难而上的故事和瞬间,传递卫生人的精神和信心。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在战疫前线,却时刻与“大白”们并肩作战。他们是医院的“管家”,是抗疫人员最坚实的“后盾”。本期【疫线讲述】将镜头对准始终默默坚守为一线医护人员保驾护航的后勤保障组。在嘉定区中医医院,后勤保障组全体成员用不同的职责和相同的坚守,诠释后勤人的使命与担当。
两个月来,防疫物资的“头等大事”如何解决?
自3月起,随着抗击疫情的“集结号”的吹响,一场与病毒赛跑的战斗正式打响。核酸采样、驰援方舱、进驻定点医院……疫情防控任务艰巨而繁重。如何做好抗疫医疗物资保障,确保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工作有序展开,是每个后勤人心中的“头等大事”。
核酸采样物资准备是保障工作的“重头戏”。每天凌晨三、四点,防疫物资临时仓库里已是灯火通明,“采样一组,准备十份防护‘六件套’和一份‘九件套’!”他们早早到岗,准备当天采样所需的防疫物资分装、打包和分发。而当“大白”们完成任务回院后,后勤人员还要进行忙碌的收尾及全面消杀工作,对物资进行分类整理,申领补足。
两个多月来,从防疫物资申领到搬运整理,从防护服、面罩、护目镜打包到脸盆、毛巾、拖鞋等医疗队员生活物资紧急采购,装货、卸货、或抬、或扛、或提、或推,后勤组做到了物资保障及时到位,让战疫场上的“大白”感觉“手上有粮,心中不慌”。
“大集体生活”的住宿与餐食如何安排?
4月起,因上海实施封控管理,全院职工需24小时在院待命。这样一来,压在后勤人员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妥善安排在院职工的住宿与餐食,成了后勤办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院部统一部署,后勤办统筹划分全院可住宿区域和床位数量,采购发放行军床、地铺200余张,被服60余条,安排院内职工住宿393人次,同时准备洗漱用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增设淋浴器设备改善洗浴条件。一段特殊的“大集体生活”充满了惊喜与感动。
疫情防控期间物资供应紧缺,但住院患者和医务职工的伙食要保证。后勤办协调多家单位,保障食堂菜品和餐具等物资供应。食堂大师傅们驻留医院,为全院职工准备一日三餐。采样期间,晚归的“大白”们有热腾腾的夜宵和点心,风雨天里,还有暖心暖胃的姜汤,这些温暖举措让医务人员在繁重的抗疫中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与牵挂。“这场战疫考验体力和心力,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饭菜烧得更可口,让大家吃饱吃好。”食堂大师傅们说道。
医院诊疗环境的安全如何把控?
环境卫生消杀工作,是预防及阻断疫情传播链的一项必要和关键之举,诊疗环境的安全更是重中之重。4月1日起,48位工勤保洁员24小时驻守医院,以医院为家,坚守在医院抗疫“大本营”,承担起着环境消杀、卫生清洁等琐碎的却又风险高的工作。
在门急诊大楼的角角落落,需要一天三次的地表和物表消杀,每隔两个小时擦拭电梯、垃圾桶、挂号处等设施表面。一旦有紧急消杀任务,无论多早多晚,保洁员时刻响应,突击消杀,争分夺秒扑灭疫情传播风险,为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就医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入院第一道关如何守牢?
入院第一道关是抗疫的一道重要防线。11名保安自4月起在医院驻守至今,以“白+黑”的守候,守牢了医院的第一道关卡。他们穿着厚重的隔离衣和防护服,24小时严格管理医院各门口人员进出,查验健康码、行程码、核酸与抗原报告,测量体温,登记信息,负责门岗周边、入院物品及快递的消杀工作。医院大门口还有一名“门长”,维持秩序、疏导车辆的同时,督促来院人员严格遵守防疫要求,规范佩戴口罩,保持有效安全距离。他们的工作一站就是一天,口干舌燥、腰酸背痛是常有的事,面对枯燥而艰辛的工作,他们的答案,是坚守。
谁说没有驰骋战场的不是英雄,他们平凡的付出依然可以窥见伟大。后勤办主任王俐坚持在院工作50多天不离岗,当中没有一天休息,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致使她的类风湿关节炎复发,但她依然“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守岗位;保洁负责人严萍家中76岁的老母亲腿脚不便,日常生活需要照顾,她毅然舍小家为大家,留守在医院为抗疫贡献力量;驾驶员王师傅和陆师傅在院坚守60余天,每天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医院、隔离点、方舱医院、定点医院之间运送物资、接送人员,简朴的行军床成了他们两个月以来的家……
后勤保障工作琐碎又繁重,却是支援前线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抗疫最重要的基石。我们歌颂白衣天使的无畏逆行,也铭记后勤保障人员的无言付出,抗疫英雄在前线,也在看不见的幕后。
来源:嘉定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