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这是一个缺氧而不缺信仰的地方。四十余个日夜坚守,嘉定区援藏医疗队38名队员勇闯4000米高海拔的高原,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圆满完成援藏防疫任务。
刚到日喀则,我们纷纷出现了各种高原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适应得了“高反”。每每身体不适、感觉疲惫时,我只要抬头看一看带有治愈属性的天空,想一想心中的使命、肩上的担当,便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中秋前夕,就在这片神圣的土地,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写道:我要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用青春的力量和信念驱赶病毒,治愈生命,让日喀则的纯净无暇恢复如初。
虽然定点医院的医疗设施老旧、匮乏,但队员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应用现有的医疗设备,发挥多年的专业知识,竭尽全力服务着当地百姓。记得第一天到达救治基地时,医护力量紧缺,一楼层只安排一名护士,事无巨细,一针一线都是重中之重。为高效、精准满足患者救治和日常生活起居需求,在最短的时间里,队员们熟悉病区环境,整理病区物资,了解患者情况……,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并坚持每天参加国家组晨会、一起查房,做好相应护理治疗,汇总病人信息及核酸结果等工作。
这里收治的患者不但病情比较复杂,且患者年龄跨度极大,从刚出生的新生儿到93岁老人,还有孕产妇、各种手术后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救治基地有名血透病人是20岁的高中生,透析过程中有任何不舒服他都一声不吭,默默忍受着。有次,查房时发现他鼻腔出血,问他为何叫不叫医生?她说:不愿意给医护人员添麻烦。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感动不已。
“谢谢你们过来支援,你们辛苦了!”方舱医院里的藏族同胞大多说藏语,语言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困难。然而,每当沟通出现困难之时,总会有很多热心的志愿者主动来帮忙。有“出任”翻译,架起语言桥梁的;有在每个饭点时,准时化身为“外卖小哥”的,还有在病区忙碌时,主动当志愿者的。虽看不清他们的脸,但他们眼睛里的光深深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在这些志愿者队伍中有不少十一、二岁的青少年,“护士姐姐,你是从哪里来的呀?”小志愿者们热情地问道。“我来自上海嘉定哟。”他们每次看见我们都会说:“姐姐,你又来上班啦。”当安排好新入舱的患者,小志愿者们就会主动把患者带到床位上。他们很会聊天,很乐观,悄悄地说起“已经很久没吃零食了”。这样一句不经意的话,医疗队员们都留心了,我们就会把自己的面包、奶茶、士力架等点心、饮料送给他们,给他们安排一个惊喜。我想,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中描绘出“藏汉一家亲”的浓浓情谊。
“惟其艰苦,方显勇毅。” 援藏工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自然、生活、和工作上的一系列挑战,压力与进步往往同向而行,历练与成长也都同升共长。
来源:嘉定区南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