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医生最幸福的瞬间是什么?每位医生都在心中写下了自己的答案。一位刚从“象牙塔”踏入“真实战场”的实习医生,她又是如何从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体悟到自己的答案?
医院里时常充满着病痛、难过和焦虑,但也同样生长着爱和希望。
——嘉定区中心医院实习医生 王嘉懿
2023年10月,我来到嘉定区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实习。实习的第二天,就遇到了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脱机困难的患者。
该患者于8月7日在外院接受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镇静镇痛”治疗,但效果不佳,8月17日行经皮气管切开,持续机械通气,期间2个月尝试2次脱机均失败。但患者依然没有放弃,为了进一步脱机治疗,10月9日,患者来到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当时,屠春林主任、余艳芳主任第一时间组织大家对患者病情展开讨论,分析患者此前脱机失败的原因,并且与主管康复师魏威详细沟通,共同制定合适的康复评估与治疗方案,指导护士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形成“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共同协作的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康复治疗方案和手段。
治疗初期,患者的感染指标和营养指标尚可,主要问题在于呼吸机辅助通气已有2个多月,患者的吸气肌力与呼气肌力都远远低于正常值,同时存在全身肌肉萎缩的症状。为此,主管康复师魏威带着我根据临床最新指南并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为他制定了个性化康复方案。“患者还可能存在心理依赖或焦虑情绪等心理问题,我们一定要关注好。”魏威老师说道。
在医护的共同努力与心理疏导下,患者认真执行康复方案,;同时,每次患者有需求时,护士第一时间为患者吸痰,进行气道管理。经过医护及患者的共同努力,患者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吸气肌力也从最初的14 cmH2O增加至25 cmH2O。
治疗中期,患者咳嗽咳痰也较先前有了明显好转。经过主任和康复师的仔细评估和讨论,决定在给患者吸痰后,排空气管套气囊,安装说话瓣膜。当他颤抖着双唇,好不容易说出了2个月以来的第一句话“谢谢”的时候,陪同在旁的家属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一旁的医护人员也忍不住鼓掌。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评估,患者各项参数达到脱机指征,可以尝试脱机。但沟通后发现,患者受之前在外院2次脱机失败经历的影响,虽然有强烈的的脱机意愿和诉求,但对于脱机成功并没有信心。了解到这一情况,我们决定继续进行抗阻吸气肌训练等治疗,并结合患者的血气分析,每日逐渐增加说话瓣膜的佩戴时间,进一步优化相关指征。
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我们对其开展了步行功能训练,渐渐地,患者可在辅助下步行50米、60米、80米……
“匆匆不觉秋已尽,岁月缓缓迎冬来。”终于,在立冬这一天,患者自己走到了窗边,看见了窗外的动人景色。其实,冬天的窗外景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已经有点萧瑟了,但患者久久不愿离开,窗外或许什么都没有,又或许什么都有,那是他对生的渴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后,患者的吸气肌力已经慢慢接近正常值。2023年11月14日,一切就绪,准备脱机。我们将患者的气管插管更换成立金属套管,观察48小时后,患者无不适症状,血气分析结果良好,符合拔管指征,这一次患者终于脱机成功!看到患者如愿以偿,我们内心比任何人都高兴。几天后,患者康复出院。
“一万本卷轶浩繁的世界,最初都有良师开卷。”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实习的3个月,感谢各位前辈的传道、授业、解惑;“当一个医生最幸福的瞬间是什么?是被患者这样信任和托付。”感谢患者的坚持以及对我的信任,让我学会了如何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体会到无限的生命期待,真正体会到救死扶伤的深刻含义。
“有时被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尽力帮助患者康复的同时,更要以亲切的姿态给患者带去安慰和期待,也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够旧疾当愈,长乐常安。
来源:嘉定区中心医院